中國有重視編撰典籍和讀史的傳統(tǒng),因為歷史資料可供現(xiàn)代人借鑒。
現(xiàn)代講群眾路線,古代與此有關(guān)的觀念是民本觀。民本觀認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,也是國君和各級官吏的根本。孟子講民貴君輕,唐太宗說“為君之道,須先存百姓”,柳宗元提出“吏為民役”,黃宗羲說“君為客,民為主”。這些都是民本觀的不同表達。
人民是根本,當政者要重視人民的意愿,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。古代為了給群眾提意見提供方便,設(shè)了“敢諫之鼓,誹謗之木,進善之旂”,提意見就打鼓,批評就刻木,有建議就到旗下講。現(xiàn)在,鼓和旗都撤了,誹謗之木變成擺設(shè),即天安門前的華表。現(xiàn)在群眾的意見都可以在報刊、電視、廣播和網(wǎng)絡(luò)上發(fā)表,既方便又廣泛。
聽了群眾意見就照辦嗎?不一定。因為群眾意見不統(tǒng)一,有的兩種意見截然相反,有時則有若干種意見。是否按多數(shù)人的意見辦呢?也不絕對。這就需要當政者進行分析研究,綜合各方面的意見,照顧各方面的利益,從總體上、長遠上考慮,形成利大于弊的最佳方案,加以實施。在實施過程中,還要不斷檢驗,及時糾正,以期達到最好效果。總之,正確意見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,反映群眾的意愿。按《左傳》上的說法:“夫善,眾之主也。”
我們講反腐倡廉,腐敗如何發(fā)生的,很多是從接受禮品開始的,如何對待送禮的,古代典籍中記載了很多的做法。
魯國相公儀休愛吃魚,有人投其所好,給他送魚去。公儀休堅決不收。有人問他:“你不是很喜歡吃魚嗎?別人送魚來,為什么不收?”他說:“我如果收了魚,就當不成國相,到那時候,別人不會再送魚,我就沒魚吃了。我不收別人送的魚,當著國相,自己的俸祿可以買魚吃。正因為愛吃魚,才不收別人的魚。”有人評論說:“這才是真正懂得愛自己的人。”古今那些貪污給自己造成牢獄之災(zāi)和殺身之禍的人都是不懂愛自己的人。
與公儀休不同,有一諸侯國王也碰到送魚的人,那人說:“我今天捕魚多了,自己吃不了,也賣不完,剩下一些魚,不處理,明天就臭了,給你送來。”這國王不是推出了事,而是收下。為什么?他說:“他不是送剩魚給我,而是向我提意見。我有許多剩余的東西為什么不送出去。”于是,開倉放糧,救濟餓民,多余布帛送出救助受凍人,宮中美女放出,嫁給光棍……幾條剩魚起了多大的勸諫作用。
孔子的弟子子罕當官,有人送寶玉給他,他說:“寶玉是你的寶,我以不貪為寶,我收你的寶玉,我們都失去自己的寶,不如各自保存自己的寶。”來人說:“我一個平民,家有大寶,不敢出村,還可能招來殺身之禍。”子罕不是推出了事,而是要解決送禮者的實際困難,將寶玉留下,請人刻劃,然后賣出,再用錢買土地,奉還送寶人。官不打送禮人,還要正確對待禮品。
送禮品一般有相應(yīng)的要求,要求是合理合法的,禮品退回去,幫助解決實際問題,要求不合理不合法的,不給辦,禮品退回去。退禮品是保住“不貪”這個寶,幫助解決合理要求,當好為主人(人民)服務(wù)的公務(wù)員。
唐代魏征主編的《群書治要》就是匯唐以前典籍中關(guān)于治理天下的重要內(nèi)容,宋代司馬光主編的《資治通鑒》就是幫助治理天下的全部參考資料。這兩部書雖然時代不同,形式各異,都充滿政治智慧,對于現(xiàn)在政治、企業(yè)管理,都有借鑒作用。在古為今用中,可以看到國學的無限價值。
上一篇:
下一篇:
相關(guān)閱讀